版权所有:365bet线上注册社Copyright@2014,Constru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杨浦区营口路588号 18楼 邮编:200433 电话:021-63216799
沪ICP备14023239号
时间:2017年02月09日 来源:365bet线上注册 作者:李波 陈振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对“建筑工人专业技能培训”的明确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是重点经济工作任务之一。可见,中央对“开展职业培训和提高培训质量”在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同和重视。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其产业工人既是新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又是城市新居民的“后备军”。不断创新和实施一系列真正接地气的建筑工人培训机制体制,已成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及广大建筑企业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直以来,有关部门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部要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总校和分校”,但现实不完全是领导、专家和媒体们所看到的现场会或专项检查时的场面,“被培训”、“喊在嘴上、挂在墙上”也许不少见。其实,通过采取办学校或其他文化建设的方法来提高建筑业和建筑工人整体素质,是一条最有效途径。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被培训”现象所形成的迎合、作假行为,上报数字出效果、布置现场会出“成果”,已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程序。所以,建筑行业已“完成”了企业办学任务,并形成了沿着这种机制继续办下去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的后果将是:延误了这支队伍素质的真正提高,也拖延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也有媒体报道过,企业为了吸引工人参加培训,要花钱购买一些小礼品作为“道具”;为工人办理技术等级证书,也都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企业花钱为其办的。其实,这都是因为某种需要而导演出来的行为,不是企业的自主行为。那么,这种现状为什么一直持续着呢?笔者就此结合建筑业的成长历史和现实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主体人群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动力。首先,整体从业人员的基本文化素养低。建筑行业是一个艰苦且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行业,入职人员包括很多管理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主动参与文化学习、教育培训的意识不强。其次,目前从事建筑行业的大部分人,不但文化程度不高且年龄也都偏大,从业目的就是“挣钱”,同时也想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一定的社会福利待遇等;此外,在上班时间,企业管理者难以有时间安排工人去学习培训。工人下班后很累,就不愿意参加学习培训活动。鉴于以上三个原因,加上工作生活环境艰苦,以致主体人群参加学习培训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机制体制顶层设计没有将其放到应有位置。在建筑行业有一个“关口”和两项重要工作,一是招投标关,二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是所有建筑人都耳熟能详和心知肚明的。可以说,企业对招投标,层层管理者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均已经达到了“橙色”级别,有相关文件、会议、检查、考核、一票否决、追究问责等措施要求,而办学的规定要求,很大程度上仅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现场会开开而已。
3、企业经济效益差、经费投入难。办学要有场地、教学设备、教材的投入,需要匹配相关方面的师资、人力组织等,同时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但因招投标市场的法制环境较差和最低价中标等乱象,已导致一部分建筑企业利润微薄,大额度的银行贷款、工程垫资、工程款拖欠、工人工资支付等已让很多建筑企业举步维艰。要让其在办学上加大投入,是一件非常勉强的事情。
4、企业关键层面难以拥有所需的人才。企业的工程项目部是关键层面,所有工作必须由这个层面来实施。但是,由于多数项目部从压缩经费考虑,最大限度地控制聘用人数,也不会聘用高素质的人才,项目部很难自配适合的师资队伍。所以,印个“农民工学校”门牌,往墙上一挂,就算有了学校,已成为“特色”且是被承认的成果,也就有了各企业、各项目部都有“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做法和说法,最后都有大家想要的“参培人数”和“效果”。
5、“顶层设计”堵死了企业办学之门。首先,经营体制。可以不夸张地说,“招投标”是决定企业生存关键的“生命之门”,一些硬性的加分条款也就成了企业的重要目标,像办学校这类软文化建设工作,企业却未能重视。其次,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组织管理机制采取的是总分包机制。仅从其机制的性质而言,已铸就了管理力度被减压的明显“弱点”,特别是挂靠的项目,管理实际上就是收取管理费。项目部所有成绩的取得、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源自于分包班组这一层面,但都实行了以金钱为主的分包机制,且纯靠金钱维系起来的这条线也被各方面拉扯得越来越“细”,已有被扯断的风险。第三,时间短、流动性大。一个项目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就结束,所有的固定场所投资很快将被拆除;分包班组工人的流动性则更大,很难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
1、“顶层设计”要突破惯性思维。笔者以上“五点看法”,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办学”机制始终“落不下地”原因的一种剖析,也是对一直“被办学”现实的一些感言。真不愿意再看到极有深远意义的企业办学,因“顶层设计”的惯性思维而影响它应有作用的真正发挥。“顶层设计”要转变理念、创新机制、精准发力。首先,要转变原有“唯办学而办学、唯技能而技能”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共同促进“办学”质量、效果提升的一系列方法、途径和机制。其次,要力争将带有钢筋混凝土“气味”的培训机制列入“工程招投标”等重点工作中,提高各方面对其的重视程度。第三,可学习央企国企“自主办学”的经验,进行分类办学、分类指导,探讨真正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办学做法。
要集中人、财、物,加强县区级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办学力量。一是社会办学。县区级职教院校开办的建筑类专业,是建筑业人力资源的主要输送源。不但要从办学政策、办学经费、办学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要积极参与外,还要用“实践思维”对在校学生,做专业理论以外的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教育。二是学培联办。利用县区现有的职教阵地资源,由县区行政主管和职教部门,免费定期组织举办辖区内公司、项目部、班组和骨干工人的培训班。三是由县区级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培训中心,主导和承担对辖区内的培训任务。四是企业承担“师带徒”的实践培训。要出台有利于激励、调动公司、项目部特别是班组自主、创新开展“师带徒”活动的文件规定,让这份“责任”真正找到“归属”,从而形成有利于提高建筑工人整体素质的良好环境。
2、强化监督、执行力度,规范培训宣传内容。首先,要强化行业顶层设计力度,举起引领行业统一、规范、发展的旗帜。其次,要强化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层层督查力度。三是,针对基层实际工作和培训对象,制订相对统一规范的培训宣传及相对应的督查内容。培训对象可分为:公司正职(董事长、总经理)、公司各分管副职、公司各部门、项目部经理及五大员、各班组长及各工人骨干。要以公司为平行单位,分层级、分条线培训,不可混合办班。在督查内容和方法方面,主要以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培训和宣传的印迹,能感受和听到不同层面接受培训宣传的声音。
3、创新人文关怀机制,打造行业吸引力的节点。我国几代农民建筑工人,硬是用满是老茧的双手,创造和实现了让世人惊奇的中国城乡建设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极速度”。各地讴歌城乡发展成果所采取的形式方法,可用“百花齐放”、“铺天盖地”来形容。而对广大建设者——农民建筑工人来说,几十年以来唯一没变的愿望就是能及时拿到应得到的劳动薪酬,其他一切工作和生活上的艰苦都已是正常和能承受的。他们这样的“思想境界”,真不知是喜还是忧?
为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创新宣传机制,把对建筑业、建筑人的宣传融入各地政府、社会对城乡建设发展成果宣传的框架和内容之中,既要看到“森林”,也要争取看到“树木”。其次,寻求人文关怀节点。几十年以来,政府对农民建筑工人最大的关怀,体现在专门设置了“清欠办公室”。但现在还要采用这样的方式,花大精力处理“欠债还钱”的事情,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再者,就是表现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检查方面,其他也就很少有人文关怀的节点了。为此,可从对农民建筑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善的硬约束上入手,而后在一系列宣传引导机制上入手,逐渐把这支庞大的产业队伍引导和带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正常轨道。第三,具体经费保证。可按企业施工的“工程量和造价量”,预设出相对统一的生活环境标准。其经费保证可实行“三个一点”:一是企业保证一点。一定要在确保企业施工某项工程获取一定合法合理利润(不是最低价中标)的基础上,企业可适当承担一部分经济责任。如设施建设的人工费用、资产(如空调、宿舍等)。二是建设单位保证一点。从顶层设计上就把建设方的这一项经费,作为专项经费固定在预算中。三是从国家拨付或追加的培训经费中提取一点,用在对工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上,最大限度的营造出比之前更能留住人、吸引人的氛围和机制。
在打造行业吸引力的节点上,具体要改善以下一些方面:把项目部现场工人上下班衣服的穿着、职工食堂(可兼做就餐、文化活动和会议室等)、厕所及洗澡、宿舍(空调)等与工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作为一项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层层督查、考核中,像督查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那样,去要求和督查工人生活环境的建设情况,也可以借鉴教育部门对校舍督查的机制,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4、统一认识、科学引导。因农民建筑工人从小生长在农村,养成了很多与城市文明要求有差距的思想和行为。他们虽然为城市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外在形象也是原因之一。一直以来,上上下下一直仅在口头上喊着要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但真正落实下来的也许仅是一小部分大型国企。建筑工人工作环境艰苦,应该靠良好的下班环境来弥补,而不应是上下班都苦。人们不断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好一点的生活,作为生长在农村、文化水平又不高却又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建筑工人,需要引导、倡导,甚至需要督导他们有追求并能拥有或过上有一定生活品质的意识和行为。比如,农村改厕工程,起初国家不但要宣传引导,还要给予经费补贴。改完以后,如再让农民回过头再用“坑厕”就非常不适应。所以,我们的培训理念也绝不应全部放在纯技能的培训上,而应把生活条件创造理念和工作技能培训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5、要强化三个层面的执行力度。首先,强化行业最顶层的决策、设计和执行力度。设计必须走自下而上的调研之路,形成最基础和最基本的统一标准和体系,再由上而下层层贯彻执行。其次,要特别加强县区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执行、监督、培训和创新力度。行政主管部门可进行“行政适当干预、平均分配指标”,能基本解决企业的参与问题。如主管部门要举办工人骨干培训班,就会牵扯到分包费用、工人工资及工作量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除给予经济补贴外)就是:以公司为培训单位,按在建工程体量为依据,下达培训人次指标。第三,要引导企业负起主动参与和承担提高建筑队伍整体素质的社会责任,带头创新机制,带头履行职责,努力把自己的施工队伍打造成行业最具现代化意识和行为的表率。
版权所有:365bet线上注册社Copyright@2014,Constru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杨浦区营口路588号 18楼 邮编:200433 电话:021-63216799
沪ICP备14023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