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矫正牙齿,想必很多小伙伴都接受了需要拔牙的事实。因为排齐我们牙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保证足够的空间。
拔除前磨牙即4号或者5号牙是常规获得间隙的方法,片切-IPR( Interproximal Enamel Reduction)随着隐形矫治技术的发展以及局部昉龋材料的推出,也越来越多地被正畸医生采用。
但是当针对一个拔牙非拔牙临界病例时,不仅医师会纠结,患者更是纠结,选择拔牙还是IPR?
什么是片切-IPR呢?
片切-IPR是在牙齿邻接位置去除牙釉质的一项操作技术。牙邻面釉质厚度为1-2mm,一般去除每颗牙邻面釉质厚度0.25mm,6-6,共11个邻面,可以获得5.5mm额外间隙。
什么时候能用片切技术呢?
片切适用于:
轻中度牙列拥挤;
牙形态大,呈合面宽,颈绿窄,接触点靠近合向的“铲形”牙;
牙体健康不易龋坏牙;
上下牙大小比例失调者;
有“黑三角“者,消除或者减小“黑三角”。
片切禁用于:
具有明显患龋倾向者;
口腔卫生不良和牙周状况差有松动的牙;
畸形小牙或者冷刺激敏感牙。
在片切后更易龋坏吗?
让我们从1990年说起:
克莱恩等人在研究中发现,1985年到1988年期间接受片切治疗的病例中,片切区域和非片切区域的龋坏概率是4.6%:4.1%,这样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到了1991年:
El-Mangoury人经过试验得到结论:片切后产生的粗糙面不会增加患龋概率,并且在9个月之后,片切面会完成自然再矿化的过程。尽管得出了这个结论,他们还是推荐最后的氟化治疗。
2006年:
加爵瑞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高速涡轮钻的方式,进行邻面去釉不会增加牙齿的龋坏概率。
从这些科学的结论,我们可以推断出:片切本身是不会增加牙齿龋坏概率的。
总结:
片切在准确依据适应证和应用处理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牙体的不良影响。至于矫治是选择拔牙的方式,还是片切,这需要专业的正畸医生在充分的诊断分析后,做出建议。
如果你还有关于片切的问题,也可以在文章下方给我提问哦!